Member-only story

「人們喜歡看著照片,過去的照片中總是快樂得多,悲傷的少。」
我是個喜歡拍照的人,從國小六年級的第一台數位相機,學生時期揹著單眼,到近期強大的照相手機,按下的快門可能已經破 10 萬次了。無論是出遊、活動、甚至只是日常無聊看看窗外,總會留下許多的影像記憶。數位相機用起來很簡單,對焦、按下快門便產生了一張張的數位檔案。而整理照片就不簡單了,每每都要當記憶卡滿了、手機沒容量才會發現一年又過去了。整理照片的過程是痛苦,但充滿回憶及成就感的,或許照片裡面的地方這輩子就去這麼一次,或是照片裡的大家從此很難全部聚在一起了。趁著這次把所有的照片都丟到雲端的過程中,再次把從小到大的照片快速瀏覽了一輪,也寫下這篇文章分享尋找理想相片管理方案的血淚過程。

整理照片遇到的挑戰
也許有些人會疑惑「照片不就是用手機修修圖,存到電腦,或是上傳到 Facebook 相簿或 Instagram,有什麼好整理的?」對於一般偶而使用手機拍照的人,可能不是個太大的問題。
然而有時也會聽到朋友們突如其來的發文「我的 iPhone 送修後重灌,照片全部都不見了,有沒有人可以幫我還原~~~」也正因為手機的方便,隨時攜帶可能發生很多變數。養成好的備份和整理的習慣,確實可以減少悲劇的發生。若是使用專業相機的人,拍完照片後還有許多的工作,挑選、後製、歸檔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驟。以下是每次整理照片都會讓我不舒服的幾個痛點。
- 照片的歸類方式
歸檔是每次整理照片都令我拿不定主意的議題之一。最初的做法便是依拍照日期,以每天為單位新增資料夾,長久下來還是會常常遇到各種困擾。
有時,只是平凡的一天拍了張窗外的風景,卻也要新增一個資料夾。可能某天,中午和晚上是完全不同的活動,照片卻也擺在同一個資料夾。出去旅行,連續好幾天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,以一天為單位似乎也不大合理。偶而也會遇到多天拍攝同一個主題(有一陣子,我很喜歡拍窗外的飛機和雲朵),照片卻都散落在不同的資料夾。
資料夾的邏輯也限制了找照片的方式,用日期分類的話可能就難以找到所有在某個地方拍的照片,或是某個朋友的所有照片。
- 檔案種類的不同
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,不同設備拍攝的檔案也不盡相同。最常見的是一般的影像檔 JPG,非常的便於處理和檢視。透過單眼拍攝時,為了保有更多當下的影像資料,會選擇儲存為 RAW 檔,讓後續的編輯保有更大的彈性。但 RAW 檔空間很大,也不是每個裝置都能開啟,導致分享和檢視上的困難。
到了 iPhone 6S 後,Apple 推出了原況照片(Live Photo),可以捕捉拍攝當下前後的影片,在 iPhone 上有很酷的檢視效果,傳到了電腦中卻變成了一張照片加上一段影片。
進化到了 iPhone X 的年代,更出現了人像模式的照片。iPhone X 會利用背後的兩個鏡頭同時紀錄,做出具有景深效果的照片。過去,如果透過電腦輸出便會喪失了很多原本紀錄的細節。
一個好的相片管理軟體,必須要支援各種不同的檔案種類,甚至是透過檔案資訊的讀取,近一步的就可以直接對照片進行優化。舉例來說,不同的相機對於色彩的解析能力可能不盡相同,不同的鏡頭所造成的影像扭曲也不同。Adobe 的軟體便可以讀取照片中的 EXIF 資訊,得知該照片是用什麼樣的相機和鏡頭拍攝而成,再透過資料庫針對相機和鏡頭的誤差進行修正。

過去到現在用過的照片管理方式
身為家中最常拿著相機的一員,理所當然的也要負起管理的責任。隨著年代的不同也換了各種管理的方法。趁著這次寫文章的過程也統計了一些數字,從我有生以來,我們家大約拍了 8 萬張的照片,容量大約是超過 300 GB。從最早期的傳統底片照片,在約 2005 年時透過了掃瞄器做了數位化。單眼大約是在 2004 年購買的,開啟了瘋狂拍照的年代,而且單眼所拍攝的照片通常會儲存為 RAW 檔及 JPG 檔,因此數目上可能會有所重複。手機照相雖然只短短出現不到 10 年,但因為攜帶方便,照片的數量也相當可觀。以下介紹了從最早到現在,這些不斷增加的照片是怎麼管理的。